主營產品:DKJ-210DKJ-310DKJ-410DKJ-510角行程電動執機構電動執行器生產廠家

機械基礎零部件行業振興實施方案

      機械基礎零部件行業振興實施方案

機械基礎零部件(主要指:軸承、齒輪、模具、液壓件、氣動元件、密封件、緊固件等)是裝備制造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決定著重大裝備和主機產品的性能、水平、質量和可靠性,是實現我國裝備制造業由大到強轉變的關鍵。為落實《裝備制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提升基礎零部件發展水平,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特制訂本方案。本方案實施期為2010年~2012年。

    一、現狀與問題

    機械基礎零部件品種規格繁多,量大面廣,為航空航天、兵器、機械制造、交通運輸、建設工程、冶金礦山、石油化工、電力能源、電子通信、輕工紡織等裝備提供配套,并廣泛應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經過多年發展,我國機械基礎零部件制造業已經形成門類較齊全、規模較大、具有一定競爭力的產業體系。

    目前,我國擁有機械基礎零部件規模以上企業8000多家。進入21世紀后,我國機械基礎零部件制造業連續多年保持年均20%以上增速,國內市場占有率65%左右,重大裝備配套水平顯著提高,已成為機電產品出口大戶,緊固件產量居****位,液壓元件、齒輪市場銷售額居世界**位,軸承和模具銷售額居世界第三位。

    近年來我國裝備制造業水平大幅提升,大型成套裝備已能基本滿足國民經濟建設需要,然而基礎零部件卻無法滿足主機配套要求,已成為制約我國重大裝備發展的瓶頸。主要問題表現在:

    一是科技**能力薄弱。我國機械基礎零部件制造業對材料、工藝缺乏系統研究與應用,基礎共性技術研發和實驗投入少且分散,技術基礎薄弱,原創技術和**產品少,導致產品早期故障率高、使用壽命短、可靠性差,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存在較大差距。

    二是產業結構不合理。機械基礎零部件產業市場進入門檻低,有效行業監管和企業自律缺失,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及知名品牌少。中低端基礎零部件產品低價惡性競爭嚴重;**基礎零部件研發、制造能力嚴重不足。

    三是工藝裝備落后。我國機械基礎零部件制造工藝及裝備落后現象長期存在,工藝基礎數據積累不足,過程控制能力和工藝保證能力不均衡,制造技術與檢測手段落后,致使產品的一致性和穩定性不能滿足主機配套需求,嚴重影響了產品制造水平的提升。

    四是新產品進入市場難。檢驗認證體系不夠完備,新產品缺乏實驗驗證和應用業績,加上用戶和主機企業因受責任風險等因素影響,對使用基礎零部件新產品缺乏信心。同時部分用戶對新產品質量差的慣性思維,增加了新產品進入市場的難度。

    二、指導思想與基本原則

    按照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調整產業結構和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以重大裝備需求為依托,以培育專業化企業為載體,著力加強政府引導,著力加強政策扶持,著力加大宣傳力度,著力加大研發投入,逐步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為實現裝備制造業由大變強奠定堅實基礎。

    基本原則

    ——市場主導原則

    圍繞國家重點工程、重點領域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對重大裝備的需求,積極發展關鍵基礎零部件,提高市場配套能力。通過健全和完善標準體系,推進第三方產品檢驗認證制度,建立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規范市場秩序。

    ——**先導原則

    加大研發投入力度,開展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研究及產品開發,加強行業公共研發和服務平臺建設,培育科技**領軍人才,建立健全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技術**體系,形成持續的**能力。 
 ——結構優化原則

    鼓勵企業通過兼并重組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積極引導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方向發展,形成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

    ——重點突破原則

    選擇一批基礎條件好、需求迫切、帶動作用強的領域和產品,加大支持力度,突破發展瓶頸,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產品和知名品牌,帶動產業的**發展。

    三、目標

    通過3年努力,使我國機械基礎零部件制造水平得到明顯提高,自主**能力實現較大提升,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局面得到改善,逐步扭轉基礎零部件產業發展嚴重滯后的被動局面。

    突破一批基礎零部件制造關鍵技術,產品技術水平達到21世紀初國際先進水平;研發一批關鍵基礎零部件,掌握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重大裝備基礎零部件配套能力提高到70%以上;調整產業和產品結構,發展一批高附加值產品,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專業化強的基礎零部件企業及知名品牌;加大技術改造支持力度,著重加強工藝裝備及檢測能力建設,創建若干行業技術服務平臺,完善技術**體系,夯實技術**基礎。

    四、重點任務

    (一)圍繞重點領域,突破一批關鍵零部件發展瓶頸

    圍繞能源開發、交通運輸、新農村建設、新材料制備、節能環保與資源綜合利用等領域建設所需裝備,針對主機配套的軸承、液壓件、密封件等關鍵基礎零部件性能水平低、可靠性差等問題,加強基礎工藝研究,改善生產條件,加快提升基礎零部件質量水平,不斷滿足各領域裝備及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需要。

    1.高效清潔發電設備配套領域

    1.5兆瓦以上風力發電機增速器軸承、發電機軸承和主軸軸承、齒輪傳動裝置,偏航變槳用液壓伺服系統與密封系統,風電塔筒用大規格高強度緊固件,葉片成型模具和電機定、轉子零件大型精密沖壓模具;大型水力發電機球閥、轉輪葉片、接力器密封系統;核電站二級泵軸承、新型核電主泵三級密封裝置、高可靠性核電專用緊固件。

    2.**轎車及重載卡車配套領域

    轎車三代輪轂和重載卡車二代輪轂軸承單元,汽車節能自動變速器及其關鍵零部件,汽車發動機正時鏈系統和變速箱齒形鏈系統,汽車發動機用高強度緊固件,**轎車覆蓋件模具及多工位高精度沖壓模具,汽車超強鋼板熱壓成形模具,汽車發動機進氣歧管成形模具,汽車整車及零部件裝配生產線用氣動伺服閥、比例閥和閥島、定位氣缸;制動能量回收型汽車液壓混合動力裝置。

    3.軌道交通裝備和船舶配套領域

    時速300公里及以上高速動車組、大功率交流傳動電力/內燃機車、載重100噸鐵路重載貨車和城市軌道交通車輛用軸承、齒輪傳動裝置、氣動元件及系統;船用大功率高速齒輪傳動裝置、高轉速大功率液力偶合器調速裝置,海洋工程用超大模數齒輪齒條傳動裝置。

4.工程機械和農業機械配套領域

    工程機械用高壓柱塞泵/馬達、高壓液壓閥、液力變矩器、動力換檔變速箱、液壓電子控制器,千噸級重型運輸車齒輪傳動裝置,全斷面掘進機主軸軸承、密封件,大型行走機械用液力變速器及驅動橋箱;半喂入水稻收割機靜液壓驅動裝置(HST),大型拖拉機耕深液壓控制系統。

    5.冶金礦山設備配套領域

    大型薄板冷熱連軋設備、高速線材軋機、森吉米爾軋機用軸承,大型軋機設備用伺服裝置和系統;煤礦掘進機、采煤機配套用靜液壓驅動系統、高轉速大功率液力偶合器調速裝置,水泥立磨機軸承,液壓支架配套的密封材料和密封系統。

    6.電子專用裝備及新興產業配套領域

    大規模、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用引線框架精密多工位級進沖模,集成電路精密封裝模具,電子元器件和精密接插件用精密模具,超高速精密沖壓模具;高分子復合材料成型設備、生物制藥設備、醫療器械所需的精密、超精密模具,CT機軸承,新型化纖設備軸承、智能定位氣動執行系統。

    7.**裝備制造業配套領域

    **數控機床用大型精密軸承、高剛度大功率電主軸軸承,基礎制造裝備用大型鋁鎂合金壓鑄模具,重大裝備用高速高精傳動裝置、高精密液壓件、密封件及系統;大型飛機配套的軸承、齒輪傳動裝置、高強度高韌性耐高溫復合材料成型模具、液壓控制系統,航空用鈦合金/鋁鎂合金緊固件。

    (二)加快產業及產品結構調整,增強企業競爭力

    積極推動產業和產品結構調整,改變我國基礎零部件行業目前存在的低水平制造能力過剩、高水平制造能力不足的局面,提升產業競爭力。

    1.積極培育一批“專、精、特”企業和知名品牌

    研究完善相關配套政策,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和宏觀調控手段,鼓勵基礎零部件企業向專業化分工、細分市場、特色明顯的方向發展。培育100家有較大規模、專業化水平高、特色鮮明、具有知名品牌產品的企業。加大知識產權保護,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吸引多種資本投向基礎零部件行業,提高企業研發高性能產品的積極性。鼓勵企業跨行業、跨所有制兼并重組,整合要素資源,提高集約化生產水平,努力形成若干具有國際競爭力、年銷售額超過50億元的企業集團。

    2.優化特色產業集聚區

    依托現有資源,結合基礎零部件企業的特點,加大對國內已有軸承、齒輪、液壓件、密封件、緊固件等產業集聚區的支持和指導,引導企業向產業園區集聚,加強集聚區鑄造、鍛造、熱處理的集中化生產,培育一批專業化分工、產業鏈協同、銷售收入超100億元的特色產業集聚區。支持省市建設省級基礎零部件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鼓勵在具備條件的集聚區建設若干***基礎零部件“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建立健全區域性現代制造服務業體系,提高區域配套服務���力,完善技術成果共享機制。鼓勵機械基礎零部件產業集聚區通過資源整合,在集聚區內形成公共技術研發中心、檢測實驗中心、培訓中心等公共服務機構。

    (三)加強基礎能力建設,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

    完善標準體系,加快基礎零部件標準制修訂和宣貫,促進產品質量達標。加大技術改造支持力度,加強基礎技術應用研究和檢測實驗條件建設,搭建面向全行業服務的權威檢測實驗機構,促進產學研合作,擴大品種,提高質量,提升行業整體技術水平。

    1.完善標準體系,加快標準貫徹實施

    結合產品的研究開發和試驗驗證,制修訂一批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鼓勵企業參與國際標準制修訂工作,用先進標準支撐行業發展。重點支持設計和制造技術、先進制造工藝及裝備、節能減排技術標準的制修訂,形成完善的標準體系。建立行業標準化工作和信息平臺。發揮標準化手段對規范市場的基礎性作用,加強標準宣傳貫徹,組織開展重點產品達標工作,推動企業嚴格執行強制性標準,引導企業積極采用推薦性標準。配合質量監督部門,做好機械基礎零部件產品的質量監督管理工作,杜絕無標、違標、降標生產,提高產品質量。加大質量達標產品和企業的宣傳力度,創立一批知名品牌。

2.加大技術改造力度,提高企業工藝裝備水平

    重點支持關鍵基礎零部件企業技術改造,加強基礎研究和檢測實驗能力建設,提高工藝、技術和裝備水平;支持企業進行節能降耗和資源綜合利用改造,減少能源、材料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支持利用信息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制造工藝和裝備,淘汰“高污染、高消耗”等落后工藝和裝備;鼓勵將技術改造資金優先用于檢測實驗條件建設和企業技術中心建設。

    3.搭建公共服務平臺,提升行業整體技術水平

    依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檢測機構等現有資源,形成一批行業檢測實驗平臺,開展基礎零部件強化實驗、可靠性和壽命測試試驗、產品質量檢測檢驗、材料性能檢驗,為提高基礎零部件質量提供先進的檢測實驗條件和權威的第三方檢測。整合集聚優勢資源,在中小企業集聚區形成公共服務平臺,為中小企業技術**提供支撐服務。鼓勵有條件的大型企業將檢測實驗能力向社會開放。

    五、保障措施

    (一)提高認識,加強組織協調

    通過多種形式宣傳機械基礎零部件在裝備制造業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提高全社會對基礎零部件重要性的認識。各級政府主管部門應根據實施方案確定的目標和任務,結合本地的特點和產業優勢,研究制定有利于機械基礎零部件產業發展的政策和措施。

    (二)發揮政策引導作用,優化產業發展環境

    完善標準體系,探索建立機械基礎零部件產品認證認可制度,提高產品的質量穩定性。研究開展機械基礎零部件“專、精、特”企業認定工作,制定**機械基礎零部件產品推廣目錄,結合現有產業政策以及研發**獎勵政策,著力營造有利于機械基礎零部件產業健康發展的市場環境,引導制造企業開發高附加值產品,加快產品結構轉型升級。

    (三)加大技術進步投入,促進產業快速提升

    加大重點產業振興和技術改造專項對機械基礎零部件產業自主**和產業化建設項目的支持力度,對引進先進技術后開展消化吸收并產業化的建設項目,國家有關專項資金給予重點支持;加大對公共服務平臺的支持力度,優先支持在產業集聚區建立公共(技術)服務平臺;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外資投向機械基礎零部件產業研發領域,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四)加強基礎科技開發,提高自主**能力

    針對機械基礎零部件產業存在的突出問題,加強與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銜接,著重突破的重大關鍵技術瓶頸。結合“**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科技重大專項,研究開發**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所需要的關鍵基礎零部件,推動將關鍵零部件國產化水平作為專項主機裝備的評價指標。

    (五)充分發揮協會的作用,提升行業管理水平

    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凝聚行業力量,反映行業訴求;加強行業基礎數據的統計分析工作,建立行業信息定期發布制度和行業預警制度,引導行業健康快速發展;制定行業自律性行規、行約,逐步形成健康有序的機械基礎零部件行業市場;開展“質量興業”等促進行業質量進步的活動,為產業振興奠定堅實的基礎。


                                                                                                                                  -------------------轉自慧聰五金網

產品搜索
聯系方式
產品目錄
Copyright@ 2003-2024  無錫市昌林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蘇公網安備 32021302000223號